計畫書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設置計畫書

一、名稱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

二、設置要點

整合產業、學術與政府資源,聚焦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領域,結合盧毓駿教授「天人合一」設計理念與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核心精神,促進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推動產學計畫執行,深化在職專班的聯動,將研究成果融入教育內容,培養產業所需高階專業人才,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與學術地位。

三、成立目的

推動產學合作,以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為核心,建立產學合作平台,提升學術與實務結合度。結合產學計畫需求,促進研究成果商品化與技術授權,創造社會與經濟效益。針對在職專班需求,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與專業競爭力。同時,提供都市更新與建築重建的實際解決方案,改善城市空間與環境品質。

四、業務內容

學術研究聚焦都市更新模式與政策、危老建築重建技術與設計策略及淨零建築設計與技術應用。推動產學合作,執行政府與企業委託的產學計畫,提供技術諮詢與實務設計,推廣研究成果的市場應用。與在職專班聯動,設計專業課程如危老評估師與淨零建築設計,提升學生成長空間。透過專業論壇、研討會及技術轉移,促進教育推廣與產業互動。

五、組織架構

中心由指導委員會提供政策指導,設置主任統籌業務,並配備行政支援部門協助運營。研究小組包括都市更新組、危老重建組及淨零建築組,專注於政策研究與技術開發。視專案需求成立產學專案團隊,由專兼任教師及業界專家參與,並聘請顧問團隊提供技術指導與政策建議。

六、運作模式

以產學計畫為核心運作模式,整合學校資源與企業需求,推動高效執行。中心以自負盈虧模式運作,經費來源包括產學合作收入、專案委託經費及在職專班課程收益,確保財務自主與永續經營。研究成果直接融入在職專班課程,形成研究、實務與教育的良性循環。

七、經費來源

政府機構委託的研究計畫與專案補助,企業合作專案收入與技術授權費用,在職專班課程收入及證照培訓創收,校友捐款及公益基金會贊助,共同支持中心的運營與發展。

八、預期成效

學術成果方面,提升研究成果的國際能見度,促進學校在都更危老與淨零建築領域的學術地位,發表國際期刊論文至少3篇。產學合作方面,每年完成至少3項產學計畫,推動技術商品化與市場應用。教育成效方面,開設實務導向課程,提升在職專班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學生數達30人以上。社會影響方面,提供都更危老與淨零建築的實際解決方案,改善社會空間與建築品質,舉辦相關講座與論壇至少3場。總年度經費來源約1000萬,涵蓋捐款與計畫委託等。

九、自我評鑑指標及方式

評鑑指標包括每年執行專案數量與收入成長比例、合作企業與政府機構的滿意度評估、在職專班開課數量及學生人數成長率、學生課後應用能力與企業反饋、發表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以及獲得學術與產業界的正面評價。評鑑方式包括年度成果報告、指導委員會審查及校內外專家定期評估。

十、相關單位配合措施

校內單位包括研究發展處協助專案申請與行政支援,教務處支持在職專班課程設計與推廣,文化建築學系整合專業資源與學生參與專案合作。校外單位包括政府機構合作政策研究與專案執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資源,共同推動產學計畫的落地實現。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中心

設置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