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關於中心

圖片
設立背景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LYJRC-AUD) * 為中國文化大學一級單位,由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文化建築)第一屆學長暨前系主任 -- 東亞建築經理公司 曹奮平 董事長發起設立,為感念創系主任盧毓駿教授的教育之恩,並致力於發揚盧教授在建築及都市設計專業領域以及在中國建築現代化與「天人合一」設計理念上的卓越貢獻。在籌備過程中,多位大學長積極參與共同協力推動,整合學術、產業與校友資源,為中心的設立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未來中心將以推廣 都更 危老 及 淨零建築 為核心,透過產學合作引領學子學以致用,並吸引更多專業人士與校友參與,共同推動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永續發展。 本中心的設立獲得熱烈響應,曹奮平董事長於 2024年12月 率先捐款新台幣200萬元作為啟動基金,展現產學合作與校友支持的深厚連結。 2025年2月 ,本研究中心正式經中國文化大學行政會議通過成立,標誌著文化建築在學術發展、產學合作與永續建築領域邁向新的里程碑。 組織架構 中心由指導委員會提供政策指導,設置主任一人統籌業務,並配備行政支援部門協助運營。研究小組包括都市更新組、危老重建組及淨零建築組,專注於 建築法規 、政策研究、技術開發與實務應用,由執行委員會協調進度,顧問團隊提供技術指導與政策建議。視專案需求成立任務編組,由專兼任教師領導,確保研究與實務的有效結合。中心以自給自足為原則,整合產學合作資源,推動學術創新與社會影響力。 六大領域 研究小組作為學術育成機制,將結合業界資源逐步發展成具創新能力的 子中心 ,涵蓋 于正文化典藏 、 智慧淨零建築 、 綠色不動產經營 、 創新數位製造 、 永續都市更新 與 健康室內設計 等六大領域。各子中心由專家學者與業界菁英領導,透過產學合作推動政策研究、技術開發與實務應用,確保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無縫銜接,進一步提升建築與都市設計領域的永續發展與創新實踐。 運營原則 中心採自負盈虧模式運作,經費來源包括校外產業及機構贊助、專案合作收入及教育訓練創收。每年度提交工作計畫與績效報告,確保透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透過論壇、研討會及國際合作推廣,實現學術與實務結合的價值最大化。此設置架構與目標,旨在承襲盧毓駿教授設計理念,面對氣候變遷與快速變化的社會挑戰,持續為建築與都市設計領域開創新局。 * L u Y u- J un R esearch  C ent...

盧毓駿

建築師 盧毓駿 (1904-1975)  是戰後臺灣建築與都市規劃領域的重要人物。出生於中國福州,自幼便受到傳統經典文學與哲學的薰陶,因其父親經營書局,使他自小浸潤於豐富的文化氛圍中。福州作為西方文化的早期窗口,且因戰亂影響較小,保存了許多中國傳統與西式建築,這些環境深刻影響了盧毓駿的建築風格。 Renowned architect Lu Yujun (1904-1975) was a leading figure in postwar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orn in Fuzhou, China, he was exposed to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from an early age, as his father owned a bookstore. Fuzhou, an early gateway for Western culture and relatively untouched by war, preserved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style buildings—an environment that profoundly influenced Lu’s architectural style. 1916年,盧毓駿進入福州高等工業學校就讀,並於1920年赴法國巴黎特別市政工程學校(École Spéciale des Travaux Publics)深造。1925年,他成為巴黎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的研究員,並於1929年返回中國。 In 1916, Lu enrolled at the Fuzhou Advanced Industrial Technical School, and in 1920, he pursued further studies at the École Spéciale des Travaux Publics in Paris. By 1925, he became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rban Planning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before returni...

計畫書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設置計畫書 一、名稱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 二、設置要點 整合產業、學術與政府資源,聚焦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領域,結合盧毓駿教授「天人合一」設計理念與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核心精神,促進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推動產學計畫執行,深化在職專班的聯動,將研究成果融入教育內容,培養產業所需高階專業人才,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與學術地位。 三、成立目的 推動產學合作,以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為核心,建立產學合作平台,提升學術與實務結合度。結合產學計畫需求,促進研究成果商品化與技術授權,創造社會與經濟效益。針對在職專班需求,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與專業競爭力。同時,提供都市更新與建築重建的實際解決方案,改善城市空間與環境品質。 四、業務內容 學術研究聚焦都市更新模式與政策、危老建築重建技術與設計策略及淨零建築設計與技術應用。推動產學合作,執行政府與企業委託的產學計畫,提供技術諮詢與實務設計,推廣研究成果的市場應用。與在職專班聯動,設計專業課程如危老評估師與淨零建築設計,提升學生成長空間。透過專業論壇、研討會及技術轉移,促進教育推廣與產業互動。 五、組織架構 中心由指導委員會提供政策指導,設置主任統籌業務,並配備行政支援部門協助運營。研究小組包括都市更新組、危老重建組及淨零建築組,專注於政策研究與技術開發。視專案需求成立產學專案團隊,由專兼任教師及業界專家參與,並聘請顧問團隊提供技術指導與政策建議。 六、運作模式 以產學計畫為核心運作模式,整合學校資源與企業需求,推動高效執行。中心以自負盈虧模式運作,經費來源包括產學合作收入、專案委託經費及在職專班課程收益,確保財務自主與永續經營。研究成果直接融入在職專班課程,形成研究、實務與教育的良性循環。 七、經費來源 政府機構委託的研究計畫與專案補助,企業合作專案收入與技術授權費用,在職專班課程收入及證照培訓創收,校友捐款及公益基金會贊助,共同支持中心的運營與發展。 八、預期成效 學術成果方面,提升研究成果的國際能見度,促進學校在都更危老與淨零建築領域的學術地位,發表國際期刊論文至少3篇。產學合作方面,每年完成至少3項產學計畫,推動技術商品化與市場應用。教育成效方面,開設實務導向課程,提升在職專班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學生數達30人以上。社會影響方面,提供都更危老與淨零建築的...

研究領域

盧毓駿教授是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的創系主任,他的設計理念深受「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及法國建築教育的影響,並積極探索中國建築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強調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其理念中特別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與永續發展。這些核心理念與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的現代議題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的核心是將老舊社區重新整合為現代宜居的空間,符合盧毓駿提倡的「天人合一」與改善人居環境的理念。盧教授重視的社區規劃方法,能在都市更新中實現空間與人文的融合,避免純粹經濟導向的開發模式。可結合盧教授的理念,探索更新過程中的文化保留與現代需求融合的方法。 危老重建 危老重建強調結構安全與環境提升,而盧毓駿的建築教育理念中重視基礎結構與環境設計的協調性。危老建築通常位於社區內,其改建應兼顧社區整體設計,這與盧教授強調的「整體規劃」密切相關。在危老重建中引入盧教授的規劃思想,平衡經濟效益與人文價值,探索創新的重建模式。 淨零建築 淨零建築的核心是能源自給與碳中和,這與盧毓駿提倡的永續建築理念一致。盧教授強調建築設計應融入自然,這可以體現在淨零建築中使用自然材料、自然通風與光照的設計策略。盧教授的理念可以推動淨零建築在設計過程中,達到功能、美學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實現真正意義的永續建築。 盧毓駿教授的設計哲學與現代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的核心價值深度契合。他倡導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不僅可以作為技術方法的指導,更能為上述領域注入文化內涵與人文關懷,使建築設計與都市發展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和諧共存。成立以其命名的研究中心,正是承襲其設計精神,並將其思想落實於當代建築與都市設計實踐中的重要一步。

設置要點

中國文化大學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設置要點 114.02.12 第 1824 次行政會議通過 一、中國文化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為回應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發展需求,特成立「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整合校內、外及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校友資源,以推動學術精進、產學合作及永續發展。 二、本中心之主要任務如下: (一) 強化學術研究能力:整合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相關研究資源,增進本校及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之學術研究能量及成果發表。 (二) 推動產學合作:規劃並執行都市更新與淨零建築相關應用及產學合作項目,包括政府及企業委託研究、數位技術應用等實務合作計畫。 (三) 教育訓練與推廣:開發都市更新及淨零建築相關教學設計與創新課程,舉辦專業證照推廣及教育訓練,培育產業所需專業人才。 三、本中心置主任一人,綜理中心業務,任期二年,得連任,由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主任推薦本校相關領域之專兼任教師,提請校長聘任之。 四、本中心設執行委員會,置執行長一人,執行委員若干人,推動並執行相關業務。執行委員得由中心主任兼任或遴選校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聘任之,任期二年,得連任。 五、本中心因業務需要,得聘校內外專家若干人為顧問,顧問之聘任經中心主任推薦後,依程序報核。 六、本中心得因研究需要,聘請校內外專家為客座、特約或通訊研究人員,聘期二年,得續聘。 七、本中心得因業務需要,設置五個以內任務編組,由中心主任視業務需求設立,並聘請校內相關領域之專兼任教師擔任負責人,任期兩年,得連任。任務編組設置規劃後提報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務會議,且每兩年檢討一次。 八、本中心辦理各項業務及活動所需經費及人事費,應以自給自足為原則,由校外相關產業及機關合作贊助,各項經費報支依學校相關規定辦理。 九、本中心應依據「中國文化大學任務型研究機構設置辦法」,每學年度提出工作計畫與預期成果,並於學年度結束前提交當學年度成果報告送學術發展委員會審查。 十、本要點經學術發展委員會及行政會議通過後發布施行,修正時亦同。

文化建築

  Yi-Chang Chiang 設計的 114文化建築簡介